博宝艺术家 > 艺术家 > 孟 子个人官网
销售作品
欣赏作品
浏览
9505
分享
315
粉丝
182
+关注
更多
—  微信扫码 参与互动  —

孟 子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亚圣---孟轲私淑于孔子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坚信人性本善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学说要点一、心性论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3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4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二、政治论1民本说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2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3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4德治观念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5反对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6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三、教育主张——贯彻始终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形成道统观念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本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历代追封追谥朝代年代帝王封谥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宋神宗邹国公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邹国亚圣公孟子世系历代亚圣公:四十五代孙孟宁五十四代孙孟思谅,字友道五十五代孙孟克仁,字信夫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字士焕五十七代孙孟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五十八代孙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五十九代孙孟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六十代孙孟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六十一代孙孟弘誉,天启三年袭六十二代孙孟闻玉,崇祯二年袭六十三代孙孟贞仁六十四代孙孟六十五代孙孟衍泰六十六代孙孟六十七代孙孟六十八代孙孟六十九代孙孟七十代孙孟七十一代孙孟七十二代孙孟七十三代孙孟庆棠七十四代孙孟繁骥生于1908年。他1943年世袭接任亚圣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七十五代孙孟祥协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政治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亚圣的手笔----《孟子》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数字作篇名。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7篇之外,尚有外书4篇。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认为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敬而托之者也,现存的《孟子外书》又非《汉书》所载,更是伪中之伪,不可靠。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孟子》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于诸子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说道统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但《孟子》的地位并不巩固。李觏等的《常语》、司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孟子》的注释,主要有赵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义》。《十三经注疏》采用赵岐注,其疏则旧本题宋孙奭(962~1033)撰。朱熹认为疏乃邵武士人假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进一步考订,认为其不出于奭手,确然可信。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义理,反映了宋代理学对《孟子》的看法。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仍用赵岐注,其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释详博,是一部较好的参考书。近人杨伯峻著有《孟子译注》,可供参考。

返回顶部